那尔那茜事件,放在唐朝时期,恐怕连杨贵妃也得竖起大拇指,称一句“了不起”。毕竟杨贵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她的影响力和背后的权势不容小觑。相比之下,那尔那茜无论背景多么显赫,身份多么特殊,充其量也不过是普通臣子或平民。然而,她所办成的事情,动用的资源,以及引发的民愤,丝毫不逊于杨贵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调动整个皇权吃荔枝的场面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杨贵妃虽说吃荔枝的行为暴露了封建皇权的腐败,但毕竟是明面上的权力展示,程序虽繁琐却还是走过场的;而那尔那茜的操作则是彻头彻尾的暗箱操作,违规成风,层层关卡轻而易举地被突破。这种暗地里铺开的权力运作,难度和风险远远超过了杨贵妃的“荔枝事件”。
尤为令人震惊的是,杨贵妃的纵容下,百姓虽苦,骂声不断,但贵妃未必能听见;而那尔那茜则面对直接的谩骂与挑衅,甚至被骂“你个龟孙”,她却依然面带微笑,毫不动容,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容与淡定。这种在风暴中保持沉默的气度,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。网络用语里说:“这沉默震耳欲聋”,恰如其分。
自事件曝光至今,已经过了将近半个月,无论是那尔那茜本人,还是她的父母,抑或是上海戏剧学院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,都没有任何解释或回应。大家要明白,这并非普通的娱乐八卦,涉及的是公共资源的侵占和违规操作,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名誉和未来前途。
展开剩余68%好消息是,事件持续发酵数日后,终于传来官方回应;坏消息是,这回应却未能让人满意。根据红星新闻6月20日上午的报道,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一名工作人员称,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此事,尚无结果,调查结束后“可能会统一回复”。“可能会回复”,这说法充满不确定性,甚至暗示着可能根本不会回应。如此敷衍的态度,令人哑然失笑,也让广大网友倍感失望。
与当事方的缄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网络舆论掀起了滔天巨浪。关于那尔那茜的诸多黑料被不断揭露:她在北京上中学享受顶级教育资源,内蒙古享受优厚高考政策;她以定向委培生身份,凭179分的超低分数考入上海戏剧学院;毕业后本应回内蒙古履行协议,却选择去挪威留学。最离奇的是,这个定向委培班长达26年仅开办了两届,且仅有两位学生享受超级待遇——一个是那尔那茜,另一个竟是她的母亲。
179分能进顶级艺术院校,这对高考制度是一种羞辱;享受制度好处却不按规则办事,更是对定向委培制度的严重践踏。制度的阳光竟只照耀两个人——一对母女,这是巧合,还是深藏的阴谋?
每一个疑问背后,都是巨大的雷区。一旦核实属实,那尔那茜的信用将彻底破产,前途尽毁。然而,她却成功避开所有危机,摇身一变成了影视剧的女演员,甚至在节目中大肆炫耀自己的过去。
她肆意操控的权力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和高考公平的根基,她的傲慢和淡定,刺痛了无数普通家庭朴素的情感。现阶段,对她的指控真伪难以断言,或许夹杂夸张和猜测,但无可否认的是,制度无完美,难免出现漏洞和违规者。问题出现不可怕,可怕的是问题摆在明面上,却迟迟无人回应,甚至对质疑置若罔闻,这才令公众抓狂,感到极度不公。
有人猜测,为了保证她主演的《长安的荔枝》顺利播出,才故意按兵不动。但这无疑荒谬可笑,社会公平正义远比一部热播剧重要。《长安的荔枝》可看可不看,那尔那茜事件绝不可放任不管。
更离奇的是,一边是《中国妇女报》等数十家全国主流媒体不懈追问真相,一边是那尔那茜随剧组四处巡回宣传,表面风光无限。她歌唱舞蹈依旧,名气、财富源源不断,完全无视媒体和公众的呼声。
《中国妇女报》的影响力不容小觑,这类国字号媒体在社会舆论中拥有极高的威望。回想唐山打人案,《中国妇女报》的一条短评便引发全民关注,甚至一条简短留言都获得数十万点赞。可面对那尔那茜这位三线明星,媒体似乎力不从心,喊话如石沉大海,毫无反响。
这一幕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的“母女双招”事件,充满悬疑与不可思议。这个新版“曲婉婷”故事,到底隐藏着多深的水,社会信用遭受的破坏,远非一个低分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能比拟。
发布于:福建省晟红网-线上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网平台-短线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